欢迎访问延安市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网站!

办事指南

当前位置:主页 > 办事指南 > 技能鉴定 > 鉴定指南 > 鉴定指南

“技能陕西”锻造出彩人生——写在陕西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收官之际

来源:学习强国|发布时间:2022-06-09|浏览次数:

中国有句老话,“家有千金,不如一技傍身”。的确,从记者走访的企业、县乡及技工类院校中,见到了那么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他们有些是企业的技能大师,有些是乡村的技术能人,有些是各行业脱颖而出的“能工巧匠”……从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精气神,便能深刻地感受到“一技傍身,才是生活底气”的人生状态。

不论是陕西法士特集团试制中心张超“以技逆袭”的17年,还是秦川机床工具集团公司机械加工车间“国家技能大师”周红亮22年的默默奉献;不论是农民工温远信迎来的人生“安稳”,还是农村创业者赵洋洋的带贫致富;不论是初中毕业生董明明的立身之本,还是年仅21岁党金鑫的“技压群雄”……他们无疑都是“以技立身”新时代的新翘楚、新青年。

这些典型,正是陕西以“技”炼“才”,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速培养技术人才队伍,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锻造陕西人才,使他们的才智充分涌流的真实写照。

2019年底,陕西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服务周启动 摄影/潘璐璐

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贺信中所说,“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

纵观陕西,作为西部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技工院校众多,技能人才需求广泛。进入新时代,随着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不论是高端制造业,还是基础性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就成了陕西发展的重中之重。

2019年5月,国务院在全国开展为期三年的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旨在通过技能提升,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就此拉开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序幕,3年之约任重道远。

同年7月,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陕西省财政厅印发《陕西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推动全省各行业企业、技工院校、培训机构全面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三年来,陕西围绕产业发展和稳就业大局,高定位谋划全省技能人才培养路径,不断推进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培训基础能力建设,筑牢重点群体就业防线,以技术赋能促就业、技能强企促升级,形成区域协同、优势互补、多元发展的职业技能提升新格局。

三年来,全省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43.57万人次,惠及万余家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超过2万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518.8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155.7万人,全省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了25.1%,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了30.01%。

三年来,陕西通过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技能陕西建设,以“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技能提升方向,走出了一条“使无业者有业可就、就业者技能提升、从业者收入增加”的高质量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之路。

2020年,陕西省代表队参加在山西大同举办的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 摄影/潘璐璐

技能提升,让企业创新力倍增

技能是立身之本,就业之机,发展之翼。补齐高技能人才的缺口,必须双管齐下。除了向外“引”,更重要得靠内部“育”。

为此,陕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政策”“要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指示,围绕23条装备制造产业链、9条文化旅游产业链和7条现代农业产业链等重点产业链,以内部的“育”为突破口,在技能人才培养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工作中扎实推进,打破管理、专业技术、技能岗位之间的身份壁垒,给优秀技能人才提供广阔的干事创业平台,让技能人才有更多发展机会。

王黎洲,陕西法士特集团齿联三车间设备维修组组长、陕西省机械冶金建材系统“带徒名师”。1984年出生的他,扎根生产一线15年,刻苦钻研设备维修技术,先后完成了数十种机床上千种零配件的优化改造,平均每年独立完成设备改善项目超12项,节约200多万元,已成为企业设备维修工数字化转型的领头人。

技能提升行动开展以来,作为“带徒名师”的王黎洲,每年要对维修人员开展培训,开发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培训课程,制作中级、高级、技师培训PPT课件,笔记分享传授40多项,授课超170课时,培训人数200余人次以上。所带徒弟个个都成为公司各生产线的技术骨干,其中已有 5人顺利取得技师证书,10人取得高级工证书。

周红亮,2000年从宝鸡技师学院毕业后,进入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成为机械加工车间的一名车工。22年的成长中,他从一名学徒工到全国技术能手,再到陕西省首席技师、国家级技能大师,拥有以其名字命名的“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让我们深刻领悟到“精益求精”的真正涵义。他领衔高技能团队,改进零件工艺,设计专用工装,突破了大部分零件加工难题,提高了生产效率,为企业节约了成本。如今,他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已成为企业工艺创新、培育人才的一方“宝地”。

像王黎洲、周红亮的典型事例在陕西还有很多。据介绍,陕西省人社厅深入贯彻落实新《职业教育法》和“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要求,守正创新,以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载体,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推进技工教育和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223个,技能大师工作室226个,累计补助资金4.81亿元,并以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依托,全力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培训工作,制定培训标准规范,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校企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双培养”主体作用,实行培养和评价“双结合”,企业实训和学校实训“双基地”,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双导师”的人才培训模式,贯通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成长通道。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评选“三秦工匠”“首席技师”“技术能手”1339人,并组织40多名首席技师担任60多所技校客座教授,并完成学徒培训任务135%。

法士特工匠王黎洲对年轻员工进行数字化、智能制造实操培训

实践证明,高技能人才承担着将研发设计转化为实际产品、参与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等重要任务。正如陕西法士特集团教育培训处朱瑨说,在三年技能提升行动中,我们围绕十大核心工种,已培育高技能人才700多人,初级工、中级工1000多人,这些员工知识化、专业化特点显著,平均年龄37岁,都是核心的一线从业者。也正是这些技能人才,让企业创新力不断增强,成为企业“连续十六年名列全国齿轮行业第一,重型汽车变速器年产销量连续十三年稳居世界第一”骄人成绩的重要力量和支撑。

创新模式,让每个人都能受益

三年来,从乡村到城市,从课堂到车间,一场场面向各类群体的技能培训如火如荼地在陕西开展,让每一个技能人才都能享用技能培训“大餐”。

安康市汉滨区开设的免费汽修培训班

50岁的温远信是安康市汉滨区的农民工,之前长年在外揽工,是既懂瓦工,又懂粉刷,还懂电工的建筑业“全才”。如今,他成了陕西建工集团的一名长期“劳务工”,也是技能提升行动的受益者。

在采访中,温远信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自己的学习软件和学习成绩,他说,以前干活全凭经验,只是感觉上的“没问题”;如今,通过培训学习,干活有了标准,验收都是按标准说话,自己的能力和素质都提高了。以前揽工时,有活了才有收入,也没有假期;如今,跟随着陕建的项目,月月都有收入保障,还能享受到难得的假期。

44岁的王亚军是陕建安装集团的一名电焊工。初入行业时,他还是一个专业不精的普通电焊工。一次次的专业培训和实际操作,让王亚军以及像他一样的普通农民工有了提升自己的机会。如今,他已成为一名焊接技术能手,成为陕建安装集团青年焊工中的佼佼者。2019年3月,王亚军被陕建安装集团授予“陕安工匠”荣誉称号;2020年5月,他又当选“陕西建工集团劳动模范”。

像温远信、王亚军的故事,不仅是陕建集团在推进劳务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建筑业农民工职业化,培育新型产业工人方面的积极探索,更是陕西大力提升逾80万建筑业农民工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使建筑业农民工逐渐向技能人才转变,吃上香喷喷的“技能饭”。

陕西建工第五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浐灞自贸国际项目经理谭重岳向记者介绍,围绕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我们采用以工代训加实践学习的方式,让管理层干部深入一线与工人相互学习,提升工作质量。他说,这个项目管理人员40多名,都是懂理论、高学识的专业技术人员,但缺少操作实践的基本功;而项目上220多名工人理论水平缺乏,对施工标准认识不足。针对这个问题采取了相互协调机制:一方面让管理干部走出办公室,沉在一线,向工人学习实操技术;另一方面对工人进行有针对性培训,避免只凭经验干活。通过这种协调机制,补齐了团队短板,改变了每个人的工作思路,项目降本增效落到了实处。

此外,从以工代训延伸到技能等级评价和专业技术职称评定,鼓励所有人去考证,不论是管理人员还是一线工人,取证后都会给予奖励。截至目前,项目管理人员中符合申报条件的10人中,有7人获得了二级建造师证、2人获得安全工程师证。工人中也有一批人获得各类工种的技能等级证。

在采访中,该项目谭重岳、殷超鹏、袁远三位管理人员纷纷表示,通过施工与理论相结合的培训,项目管理的综合效益更清晰了,一线协调与配合更加畅通了,项目团队的协作氛围、精神面貌和凝聚力增强了,每个人都能深入参与到项目建设中,让项目的质量越来越高。

陕建集团职业等级认定实操培训现场

像陕建集团这些典型,体现了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以来,对每一位参与者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正如陕建集团劳务管理中心主任陈宝斌所说,职业技能提升三年,不仅改变了很多人对技能培训的认识,增强了他们培训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对企业的稳岗留工发挥了积极作用,让职工和企业实现双双受益。

三年来,陕西省人社厅为增强培训的质量,增加培训的针对性,创新优化培训方式,采取职业培训与企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强化培训过程监管,推进培训就业“二合一”;开展“以工代训+X”培训,落实培训补贴,鼓励企业职工应培尽培;实施农民工技能培训计划,“量体裁衣”精准对接需求,大力推广订单、定岗、定向培训模式;实施欠发达地区技能提升工程;全面推广使用电子培训券等一系列培训举措,为劳动者提供多层次、多类别、多阶段的技能培训。

这一系列职业技能培训模式传递出培训的精度、力度和温度,让“才富”变成“财富”的通道更为通畅,人人都有机会长知识、长技能。2021年,全省参加“以工代训+X”培训30.55万人,定向为全省各级4912项重点项目建设和本地特色产业培训7.9万人,打造了像延安小吃、紫阳修脚等劳务品牌40余个,培训农民工29.6万人次,欠发达地区贫困人口培训完成年度的104%,全年共发放电子培训券31.61万张,极大地增强了培训效果和质量。

此外,陕西省人社厅加快职业技能评价“两退一进”改革,建立技能等级评价新体系,机构备案范围扩大到各类职业院校,发动行业积极性,承担备案职能。目前全省共备案评价机构386家,推进评价规模和质量进一步提升。

这一系列举措,正如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马雨桑所言,高技能人才队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陕西创造”的具体实现者和最终完成者,是促进陕西省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要环节。

技能人才,为乡村振兴注活力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最重要的一环。如何培育一双“有技能的手”,如何培育技能人才的“生态环境”,营造技能人才成长的“绿水青山”,是陕西在技能人才助力乡村振兴中一直探索的问题。

1989年出生于延安市安塞区的赵洋洋,父亲早逝,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就被迫辍学,是典型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赵洋洋有了养鹿的想法,可一算投资细账,一盆凉水从头浇到底,修建鹿厂需5万元、引进至少50头梅花鹿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公鹿母鹿搭配下来就得近30万元,从哪里能弄到这么多钱呢?

当地人社部门和就业服务中心了解到赵洋洋的情况后,主动上门对接,通过考察,判断赵洋洋人贫志不贫,创业项目有思路、能致富,当即拍板,全力支持。给赵洋洋和另外3人每人发放创业贷款8万元,共计32万元,从根本上解决了创业资金的困难。又通过各种途径多方联系技术人员,最终在东北一家梅花鹿养殖基地让赵洋洋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学成归来后,赵洋洋一边实践一边探索,摸索出一套适合在陕北地区养殖梅花鹿的经验。通过努力,赵洋洋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鹿能手、脱贫明星,年收入达到30多万元,成了名副其实的“养鹿人”。

赵洋洋喂养梅花鹿

之后,赵洋洋吸纳17户贫困户入股,成立了“安塞永兴梅花鹿人工养殖合作社”,建成第二梅花鹿养殖场,人社部门再次给予参与合作养殖的农户16万元创业贷款,支持群众将产业做大做强。目前,赵洋洋养殖场里的梅花鹿已繁殖到203只,实现年利润90万元左右。入股即使没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每年也可以领到1200元兜底分红。

赵洋洋从一名贫困户,实现了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的蜕变。他说:“我很有信心把养鹿这个产业发展好。我还准备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带领更多村里的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以技创业,脱贫致富。越来越多的人像赵洋洋一样,通过掌握一技之长,实现了梦想。再如,陕西远元集团上海直管店负责人余开成,年轻时从事煤矿工作,因一次意外让他的人生发生变故,走投无路之际,他参加了修脚培训。结业后成为一名修脚技师,由于表现突出,先后升为店长、片区经理、大区经理。如今,他买了房,买了车,娶了媳妇,找到了展现自身能力的舞台,实现了人生价值。他说,这一切都得益于修脚这一技之长。

2020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飞行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大赛现场,图为陕西参赛选手

2021年,在新疆举办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图为陕西参事选手 摄影/潘璐璐

陕西省人社厅以城镇待业人员、农民工、贫困劳动力等就业困难群体为重点,开展地方特色小吃、家政、非遗等技能培训,组织创新创业大赛,借助一个个小切口,带动了全省重点人群大就业的局面,培育了一批乡村振兴的引路人。

以延安为例,延安积极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本土化实践,以地方特色小吃为切口,带动重点群体实现创业就业,并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创业一人、带动一片的效果。

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向着高质量发展目标奋进的陕西,技能元素生动鲜明,崇尚技能蔚然成风。全省各地大力培训特色技能人才,将技能提升行动与百姓的幸福生活、产业的发展航向紧密相连,孵化出众多区域培训品牌,一大批特色技能人才走俏就业市场,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以一技之长开启新生活。

技能陕西,让更多人的人生都出彩

1992年出生于周至县农村的董明明,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7103厂的一名装配钳工。10年前,他不会想到,其参与生产的产品竟能翱翔太空。从“嫦娥四号”到“天问一号”,“大国重器”九天揽月、探路火星的漫漫征途离不开强劲可靠的动力保障,贡献液体动力的发动机中,就有他参与生产的零部件。

十多年前,董明明还是广东某电子配件厂里的一名初级工人。他感到有些迷茫:流水线上简单重复的劳动似乎不是长久之计,人生还有其他可能吗?思忖再三,董明明决定学一门技能。经人推荐,他来到西安航天技工学校,选择了钳工专业。毕业后,他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7103厂录用。

走上工作岗位,董明明抓紧一切机会提高技能水平,向身边的技能大师请教,加入工厂的技能协会,参加各种类型的技能竞赛……经过不懈努力,短短几年,他已获得“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陕西省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从初中毕业走上社会打工,到不被很多人看好的技工院校学生,再到参与“大国重器”制造的技能人才,董明明因为一技之长有了立身之本,更找到了人生方向。

董明明在进行产品测试

董明明的故事并非个例。陕西现有技校127所,在校生18.6万人,2016年以来向社会输送技能人才25万人,就业率97%,学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分别居于全国第5、第6,技校生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

这些就业数据的背后,反映出企业对于技能人才的强烈需求。

通过记者走访的各行业技能人才典型我们也可以窥见,技能人才对于社会来说,是广泛的就业创业者;对于企业来说,是核心的一线从业者;对于市场来说,是直接的产品缔造者;对于国家来说,是宝贵的经济贡献者。

为此,陕西省人社厅着眼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要,着眼于以培养技能人才为主责的技工教育品牌建设,深入贯彻新《职业教育法》,启动实施陕西省技工教育强基培优行动,推进多元办学,调整结构布局,规范技校管理,畅通招生渠道,筑牢技工教育发展基础。

据陕西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以实施骨干院校培育行动为契机,着重培育10个旗舰技工院校、40个标准化技工院校建设,推进全省技工院校的发展;实施陕西技工品牌培育行动,围绕全省23个重点产业链建设重点特色专业,聚焦支柱产业与重点项目,培育10类重点专业群和5类特色专业群共50个重点专业,打造陕西技工品牌,培养高质量发展所需的技能人才。

宝鸡铁路技师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

技工院校也在创新作为。在记者走访过的陕西建设技师学院、陕西汽车技工学校、宝鸡技师学院、宝鸡铁路技师学院等技工院校,在三年技能提升行动中承担了不少重任,这些院校针对性解决了学用脱节、供需失衡问题,创新培训方式,为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模式和新思路,全力打通企业技能人才供给的“最后一公里”。

2020年,全国人工智能技术技能应用大赛陕西比赛现场

陕西省2021年世界青年技能日主题活动当天,陕西汽车技工学校“全国钢结构行业技术能手”马世俊现场展示技能

陕西省2020年世界青年技能日主题活动当天,技工院校老师在展示气球上切肉丝技能

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推进实施的关键一年,陕西省人社厅围绕服务支撑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技能陕西”行动,聚焦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重点实施职业培训、技工教育强基培优等,让技能型劳动者大军在三秦大地涌现出来、集聚起来、奔腾开来。随着我国职业技能培育走上增值赋能的快车道,陕西在逐步打通技能人才的“养成路”,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方向,发挥好技工院校主阵地作用。同时,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建设与战略性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相匹配的技工教育,推动人才再教育、技能再升级,让人才养成之路、技能报国之路越走越宽。

正如陕西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光进所说,“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我们希望通过建设‘技能陕西’,为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创造高品质生活迈向新水平、实现高效能治理新提升提供保障,也努力让更多的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文/记者 张永军 张静)